注意:這是一個非專業的戲劇紀錄,僅記錄我個人的觀影經驗,並不是專業的戲劇評論。且以下的內容可能會有劇透,如果你還沒看過的話,可以先去看完再回來看這篇文章。

場域資訊

  1. 位置:台北表演藝術中心 球劇場

  2. 票價:2000元

  3. 時間:24/03/30(六) 19:30~21:30

  4. 主觀評價:8.2/10

簡介

在1945年5月31日的台北大空襲中,城市沉浸在火海之中,轟炸機填滿天空,民眾生活陷入恐慌。《台北大空襲》這部音樂劇將結合桌遊和音樂劇的概念,以 2.5 次元的形式,透過玩桌遊的過程和故事情節在舞台上生動呈現,用被遺忘的故事來重拾記憶,並共同探索生命的意義 —— 所有人要一起活下去,是這場戰爭遊戲的意義…

個人觀感

  1. 滿特殊的音樂劇表現形式,一開始透過開發桌遊的情境下,來讓遊玩桌遊的每個角色來演繹桌遊內的角色的行為。並且在開頭前就把一些可能會有歷史爭議及遊戲規則的內容講清楚,像是使用的語言都會是華語之類的。在這框架下可以知道這個故事基於真實歷史框架的虛構故事。
  2. 雖然角色眾多,角色塑造的非常立體,但是很容易就可以知道誰是什麼角色,也透過背景投影的方式來提醒觀眾,不會於產生錯亂。
  3. 歌曲方面在第一首主題曲出來的時候,整齊劃一且有氣勢的方式唱出主題,有被震撼到的感覺,演員的歌唱實力真的很厲害。此外,聽得出來歌曲都有相當的用心考究,在不同角色唱歌時,就會使用符合角色的曲風。此外,舞蹈和動作方面也是大加分。
  4. 因為是桌遊的關係,所以每一個回合都有可能會觸發一些額外的行為或任務,會突然且突兀的方式打破第四面牆,突然時間暫停的感覺,演員會跟觀眾講解解牌的功能,不過選擇權還是在主角身上。看到這邊突然想起以前看的《我們與惡的距離 舞台劇》,如果決定權是交給觀眾選擇,應該也會滿有趣的。
  5. 原本看到《台北大空襲》舞台劇,擔心史觀會直接定調為「日本是好人,美國是壞人」的這種形象,觀看後其實不然,一方面有台灣人自己想要先救自己人的場景,也有日本壓迫台灣人的橋段,在劇中很清楚的表達出了不同角色因為各自不同的立場,而有不同的行為。每個人的行為不一定有錯,只是因為立場或職位上的壓迫,而不得不這樣做。從中也有刻劃出角色的內心掙扎。
  6. 在劇中非常多意象的表示方式,不管是與親人的離別,或是阿誠訣別前的自白,從表演中都很好的使用光線、道具與歌詞來演繹角色所發生的事情,很喜歡這種的表演方式。另外在玉音放送時,傳單飄落的方式,也令人印象深刻。
  7. 回到桌遊的場景,很多即興演出,整個的場景非常歡樂,彷彿就像真的一群朋友聚在一起玩桌遊的氛圍。裡面角色扮演的部分有一種 LARP 的感覺。劇情方面還算直白易懂,所以沒有過多的疑問的地方。

場地心得

  1. 第一次在球劇場,椅子是可以拉長的,滿特別的設計。常常聽到有人說球劇場的椅子難坐,但是好像也還好(?),坐滿 110 分鐘是沒問題的。
  2. 這次感覺有部分觀眾是衝著偶像來的,導致部分觀賞品質不是很好,像是坐我旁邊的人看到一半會滑手機跟發出聲音。最近看音樂劇怎麼常常有人在滑手機 ==,都已經盡量買貴一點的位置,還是會遇到。看來之後是不是要把左右兩側的位置都買下來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