注意:這是一個非專業的戲劇紀錄,僅記錄我個人的觀影經驗,並不是專業的戲劇評論。且以下的內容會有劇透,如果你還沒看過的話,可以先去看完再回來看這篇文章。

場域資訊

  1. 位置:牯嶺街小劇場一樓實驗劇場

  2. 價位:700 元

  3. 時間:6/16(六) 19:30~21:30 (中間休息 10 分鐘)

  4. 主觀評價:6.5 (?) / 10

  5. 劇團:山羊體劇團 X 成功走丟少女

簡介

——「底片見到光,就會死。所以需要暗房的保護。」

《暗房筆記》以「筆記體」構成,為一男性視覺藝術家「小鐵」的獨白。內容緊扣著底片沖洗的不同手續之形式、質感、隱喻,藉此勾勒出其成⻑過程中,與家人、友人、情人們,人生難解的困惑,以及其最後選擇「嘗試」自殺的,可能的原因。

「我」回憶起當初只差臨門一腳而抱憾終身的戀情,遠方的戰火與個人微不足道的苦難並置。多年老友,隨著時間與職涯選擇與自己漸行漸遠。兒時玩伴,為何毫無徵兆地結束自己的生命,其可能的原因也不得而知;「她/他」也身處於「我」回憶中的各個角落,「她/他」重新編排了我的記憶,把生命的偶然比喻為音樂中的賦格。

——筆記本、沖片桶、暗袋、演員、劇場⋯⋯作為「暗房」。

以上簡介內容擷取自暗房筆記的 OPENTIX 頁面

個人觀感

  1. 劇的上半部通過兩個人物的對話,以複雜的文本呈現他們的人際關係。觀眾需要從演員的對白中重新拼湊出這兩人對話中所描述的時空、背景、事件等內容,且使用了一種極其文青且不順暢的方式進行對話。觀眾能夠獲取的資訊都極為片段,且兩位演員所飾演的角色會不斷切換,使觀眾難以理解這個劇情的表達。

  2. 而劇情內容圍繞著他們之間過去的一些瑣事與心理創傷,極其複雜且片段化。這是否就是宣傳中所提及的「筆記體」表現方式呢?如果要體驗這個文本內容到底有多複雜,可以到 apple podcast 聽 台詞內容

  3. 戲的下半部則通過兩位在排演這齣戲的演員重新排演上半部的劇情。這部分比較接近「讀劇」的感覺,但在讀劇的同時,將上半部戲劇中所拍攝的照片沖洗出來。

  4. 在這個過程中,演員時不時打破第四面牆。由於是讀劇的形式,下半部的劇情會重新詮釋先前的內容,幫助觀眾消化這些複雜的文本。不過,這次更像是演員以自己的方式來理解和詮釋這個劇本。

  5. 老實說,這齣戲的表現手法有點前衛,我難以理解其想要傳達的意念。以我個人的觀點來看,前半場的表演中,整體環境的燈光昏暗,肢體動作和文本都極其複雜。在前半場的演出中,有透過相機進行拍攝。如果以相機來比喻,前半段的表演或許就像觀眾如同相機拍攝後得到的片段底片,劇情中只有片段的記憶。而在這些照片尚未沖洗出來之前,它們只是一段段記在腦海中的記憶。而後半段的讀劇過程,透過演員沖洗照片的過程中,或許是象徵將腦海中的記憶具現化,並且重新解釋與演繹著上半不的劇情內,以演員的角度理解照片(劇本中)發生了什麼事情。

場地心得

  1. 環境還不錯,椅子比較接近水源劇場那種椅子,坐久會比較累一點,位置為自由入座。

  2. 這次又遇到有人在我旁邊用手機,而且感覺他應該是對於這齣劇感到無料,在劇情後半段的時候,可以看到他無聊著按著手機的電源鍵,手機螢幕過沒幾分鐘就亮一下,讓我的觀看體驗非常差。今年已經看到三場有這樣的狀況,我原本以為看實驗劇場的觀眾水準會比較高一點,看來也是沒有。

  3. 現場有拍攝和沖洗底片的活動,透過古老的底片技術,將照片透過顯影劑等化學藥劑,在當場沖洗出來。雖然我沒有去拍攝,但是看到這個沖洗過程覺得滿新鮮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