注意:這是一個非專業的戲劇紀錄,僅記錄我個人的觀影經驗,並不是專業的戲劇評論。且以下的內容會有劇透,如果你還沒看過的話,可以先去看完再回來看這篇文章。

場域資訊

  1. 位置:臺灣戲曲中心 小表演廳

  2. 價位:650 元

  3. 時間:6/14(六) 14:30~16:00

  4. 主觀評價:7.5 / 10

  5. 劇團:拾音劇團

簡介

「7月15日,天氣超熱…」
如今,日記也成為數據。
網路歌手、巷弄咖啡廳老闆,兩個時代的人。

// 自我介紹 //
「你覺得自己是什麼樣的人?」
社群塑造我的模樣,留言定義我的價值。
我在人群中被看見,卻從未被理解。
輿論撕裂現實,標籤成為枷鎖。
夢想、價值、現實交錯。
熄滅之前,照常營業。

孤獨是每個人的宿命,但真正的連結可以治癒我們。

以上簡介內容擷取自照常營業的 OPENTIX 頁面

個人觀感

  1. 選題滿有趣的,劇情直白簡單,主要是探討網路時代下,成名與隱私間的衝突,以及網路時代下的網路霸凌問題。主角原本在咖啡廳中駐唱,但是因為有成為網路歌手的契機,而選擇成為網路歌手,也漸漸地忽略身邊的人,最後因為成名後,被網路霸凌與騷擾,也讓主角重新審視自己到底是誰。

    反思在現今的社會中,我們很習慣透過網路世界,且透過各種被刻意塞選與放大的資訊來認識網路上的網紅,透過這些有限的資訊,有些人就會開始過度解讀這個人究竟是什麼樣的人,而卻忽略掉真實屬於這個人的特質與性格。而在這些批評與留言塑造的標籤下,陷入自我懷疑的困境。

    這齣劇的主題跟我先前自己的小研究方向有剛好關係,因為我有想過如果之後辭職後,是不是要嘗試在網路上發表自己的作品或直播之類的,因此有做各種的預想與蒐集資料,而這齣劇剛好就給了我一個參考的答案。

    不過劇情上我的主觀感受上,給出的答案好像有點太果斷,雖然有感受到本舞台劇想要凸顯的是過曝世代下的危害。不過看完劇的我解讀有點像這樣:「現在這個網路世代,因為成名以後會很容易被騷擾,因此不要成名會比較安全。」就如果依照我解讀的這樣,好像就沒有任何人要當網路歌手了,感覺這個議題應該可以更深入探討,覺得有點可惜。

    (題外話,感覺解法是去當 vtuber (?),不過感覺劇情走向應該中之人也會被發現,然後被網路霸凌)

  2. 三位演員人物塑造自然,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特色,也沒有過度誇張的表演。此外歌曲編排好聽,其中印象比較深刻的是咖啡店老闆也滿會唱的,要不要咖啡店老闆也出道(?)。

  3. 在劇場中也有使用一些拾音的元素,像是捷運站,咖啡廳的磨豆聲或雨聲等等,透過從日常生活中的聲音,並且刻意放大這些聲音,來添加了劇場的氛圍。此外布景與燈光也非常的細緻,感覺很用心。

場地心得

  1. 戲曲中心的椅子與座位舒適度中規中矩,不會很難座,氣溫也還不錯。

  2. 這個舞台劇是世新大學廣電系的畢業製作,感覺現場好像都是互相認識的人 XDD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