注意:這是一個非專業的戲劇紀錄,僅記錄我個人的觀影經驗,並不是專業的戲劇評論。且以下的內容可能會有劇透,如果你還沒看過的話,可以先去看完再回來看這篇文章。

場域資訊

  1. 位置:國家兩廳院 實驗劇場
  2. 價位:1000 元
  3. 時間:2/19(日) 14:30~16:30
  4. 主觀評價:9.5/10

簡介

《內在的聲音》講述了一位創作寫作教授以及她與一位學生之間的特殊關係。故事圍繞著小說創作教授 Bella 和她的學生Christopher 展開。Bella 是一位孤獨、內向的作家,她與Christopher 之間的互動讓她重新審視了自己的生活和寫作。他們之間的關係不僅是師生之間的交流,更是一場心靈的對話,這對於貝拉和克里斯托弗來說都是一次重要的轉變和學習。

劇本以其深刻的角色描寫和意味深長的對話而聞名,探討了孤獨、創作、真實和虛假等主題。Adam Rapp 以敏銳的筆觸刻畫了Bella 和 Christopher 的情感世界,使得觀眾在劇場裡深深地沉浸在角色的心理之中。

個人觀感

太美了

看完這部舞台劇,帶給的悸動很難用言語形容感受,總結為上面的這三個字。
不知道為什麼,在回想劇中內容的時候,眼眶會有點泛淚。

  1. 在這個舞台劇中,兩位角色的行為與互動非常自然,反而有一種「嘿,好像就是我現實生活中認識的人」,在劇中跟著主角的情緒起伏。女教授與男學生在互相激烈的討論文學創作,雖然很大一部分的作家我都不太認識,再加上本舞台劇的文本量非常大,照理說應該很容易失焦。但卻可以感受到角色間的熱情與激動,彷彿一起經歷了激烈的文學討論。

  2. 編劇 Adam Rapp 在這部劇中,設計讓角色的台詞就像是小說一般。像是會在正常對話中,偶爾會插入由第一人稱所表示自己內心的想法。在劇中詞藻華麗,但考慮到女教授是教創意寫作的教授,似乎也內心世界文藻華麗也滿合理的。

  3. 在劇中表達的意象,偶爾只有卻可以透過文字可以想像畫面內容。(劇透警告)在女教授請男學生為她注射自殺藥物的那一段,女教授因為麻醉藥,而開始倒數和回想,雖然是只有簡單的用語言表達,觀眾卻可以想像得出來畫面,表現出一種解脫。在觀看這一幕的時候,讓我想到以前看有關於安樂死的記錄片,看著一個人希望另一個最信任的人來殺了自己,想像其內心所面臨的掙扎。

  4. 在舞台劇中,設計了許多的停頓與留白。還有一個橋段讓觀眾自行閱讀文字,透過文字的方式留給觀眾一些想像與感受的空間。看完這齣戲有如閱讀完一本小說。

  5. 場景設計有趣,透過舞台的泰維克紙捲的滑落,滑落的紙捲可以是打字機所打出的文字、也可以是課堂中的投影幕、或是白雪…。燈光、氛圍配合的也很好。

  6. 後來直接去 google 圖書買原文劇本。一邊看著劇本,一邊回想在劇中教授與學生的互動。發現其中的細節滿多,會發現前面某句台詞可能就暗示著未來的某件事情的發生。劇本連結:The Sound Inside

  7. 過了兩個禮拜才想到,原來主題的《內在的聲音》,其實也呼應了這個舞台劇的情況。因為在劇中主角都會像小說一樣,把內心的想法說出來,所以主題才會是《內在的聲音》。

場地心得

  1. 這次實驗劇場的椅子有點難坐,坐到差不多一小時以後,就已經有點不舒服,需要變換姿勢。

  2. 因為先前去過實驗劇場看過,以為認為位置應該影響不大。但由於這次的表演有需多演員趴在地板的情節,有時候會被前面的人擋住。

  3. 這次嚴重低估這部戲,如果知道是這樣的劇,絕對會買藝文贊助票;這次有點後悔買太便宜的票。後來復盤後,發現是因為我習慣會提早一個月,訂下個月的舞台劇。在看界址創作一月底的 FB ,早鳥票的宣傳方式有點 local,讓我有點無法確定這齣戲的品質會是如何,只能抱持著看看的心態買票,下次看劇應該還要參考表演近期的資訊。

  4. 如果未來有開演相同的舞台劇,應該會去二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