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什麼去看

跟同事去看你的好奇之旅,收集一些工作上的靈感,跟一些互動裝置是怎麼設計的。第一件感到意外的事情是北美館的門票費用只需要 30 元,也太便宜了吧。

一句話總結

裡面的展品很多數都是要運用感官去感受,而且展品鼓勵互動。

我最喜歡的三個亮點

《立方結構的演化計畫》

這個展品透過簡單的積木拼裝,連結了參觀者彼此間對於這個作品的創造,而且在這個作品中,很意外的是鼓勵只要有需要,就可以拆除別人的積木。這個想法跟我以往的習慣有衝突到。積木隨著時間的變化不斷各種演化。這個過程滿有趣的,不知道現場有沒有縮時攝影機可以記錄這個變化的過程。

這個展品讓我想到之前很熱門的 wplace ,這是一款可以在地圖上自由的畫畫,不過在這個網站中,也會看到許多惡意破壞的現象。不過這些破壞的過程也是一種演化的過程吧?

此外,我覺得最神奇的是為什麼方形的積木卻可以蓋出螺旋形的建築物,超扯的。

《循環扇》

在看這個作品的時候,看到一堆小朋友追著電風扇跑,就覺得很有趣,就拍了下來。

看到這個作品第一個會想到混沌擺,混沌擺是透過受到微小的效應,而這些效應可能都會影響到物體擺動的方式,而這個展品也是,不管是風扇所產生的氣流、震動、繩子的張力等因素,可能都會造成風扇近似於無法預測的軌跡。

而這個展品有一堆小朋友會追著這個風扇又別有一番含義。

《單色房間》

在這個空間中,習以為常的感官感覺好像被抽離掉的感覺,無法正確的辨認出顏色,所以顏色只剩下黃色和色階。

題外話,這個空間還有一個神奇的地方,因為這個空間估計是用鈉燈,所以發出的光波長是純粹的 589 nm,所以以往國中所學的黃光是由紅光跟綠光所組合的現象,在這邊的現象是不一樣的,所以如果拿紅色的物體在這個空間中,並不會看到這個物體呈現紅色的現象。

隨手拍拍